王培元先生,1945年7月出生,山东临淄人,号静远斋主人。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,文学硕士。专业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、文献学、兼及书法。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,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。现正从事国家重大委托项目《子海》的工作。
王培元的书卷之气和墨香之缘
早在几年之前,就听到学术界书画界的很多朋友谈及王培元院长,都给予很高的评价。自己也很想去拜访,但觉得自己无论是学识还是对书法的略知都不够格,若去拜访,是在浪费王院长的时间。直到前几天,在朋友的鼓励下,才见到王院长。
王院长一身的儒雅之气,尽管从年龄上他不再是年轻人了,但他依然阳光、朝气,充满活力。王院长的办公虽然很简单,但墨香味、书卷气却很浓,从办公室的点点滴滴可以读懂他克俭养德、严谨治学、泼墨恣意的艺术人生。
王培元院长说他1964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,1971年分配到山东省出版局做编辑工作。 1978他考取了山东大学中文系第一届古代文学研究生,师从萧涤非、董治安等先生研习先秦至唐代文学。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,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。
当谈到先秦两汉文学,王院长如数家珍,他说,先秦两汉文学是指从上古开始包括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文学。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,也是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文学盛世。这时期产生的大量优秀作品,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,内容丰富多彩,斑驳灿烂。其中有标志着我国诗歌辉煌开始的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,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《楚辞》,有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典范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,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典性著作,不但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,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生活方式,也都有决定性的意义。在先秦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文学,在诗歌、散文领域更是开创了新的局面。
王培元院长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生涯中,由他担任主编或副主编,编写了近10多本约5000万字的学术专著,填补了先秦文学研究的多项空白,成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纽带和桥梁。他历经数年呕心沥血的结晶--一部约800万字的《中华大典文学典-先秦西汉文学分卷》,已完成出版问世,这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世名典。他忠诚于人类的教育事业,培养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,为祖国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栋梁之才。
谈到书法创作,王院长说,通常人们都认为学习书法和绘画一样都应该是一种童子功,从小开始学习,而他“半路出家”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,并取得较大成就,无非靠两条:一是勤奋,二是善于体悟,当然,还要有名师的指点。
王培元院长说,虽然他从小就有一种对于书法的好奇和热爱,也在小学的课堂上练习过一段时间书法,但那还是一种懵懂的意识,只不过是习字和简单临摹而已,真正对书法有一点认识,还是在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之后。“刚刚入学,我们班就办了一份油印的学生文学刊物《新芽》,那是请蒋维崧先生题写的刊名。”从此王培元知道了蒋先生,也开始真正认识书法。
在山东大学读中文系研究生时,他自觉地向蒋先生系统学习书法。在蒋先生指导下,每天利用休息时间,广泛临习和阅读历代名家书法著作,开阔眼界,吸收、借鉴各书法名家之所长,并利用周末之时向蒋先生集中请教。正是这种系统的指导和训练,不但训练了王培元扎实的基本功,也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,为他以后的书法写作的提高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王院长的书法创作以行书为主,他本人尤喜“二王”书风,那种清雅俊丽的格调和意趣深深感染着他。王教授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既注重笔随时代,又力避狂怪。纵观王培元先生的作品,不论形、体、艺、境,俱能尽皆达意,无分雅俗皆能共赏。不难看出,在他的行书作品中,少了一种机械的操作和僵硬的格局,他用一种随意和散淡再加上用墨、用笔的灵活,从而赋予作品以灵性和生动的活力。
“学者书法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,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,学者书法不仅是艺术,而且是文化,同时也是学者对汉文字的美化和文化化(季羡林语)。”王培元的书法艺术炉火纯青,不仅基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,更得意于他对中华书艺的领略感悟,来自于他在书法领域里的探索开拓和独辟蹊径,更得益于他自幼练笔的基本功和对书法艺术的一生眷恋和执着追求。(文/方雨)
作品欣赏
作品欣赏
作品欣赏
作品欣赏